近日,度小滿獲BAT首家消費金融 牌照。面對萬億級的消費金融“肥肉”,信托公司 也開始擠進爭搶市場份額。
業內人士告訴《國際金融 報》記者,對消費金融信托 未來市場持有樂觀態度。信托公司布局消費金融信托業務更具優勢,可以通過消費信貸或者助貸業務獲取盈利,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創造潛在收入以及改造升級公司整體盈利模式。另外,借助高科技提高風控水平也是關鍵。
信托強勢入場
在資管新規驅動下,信托公司向主動型管理業務轉型,紛紛向消費金融市場發力,與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消費金融、線下小貸一同爭搶市場份額。信托業協會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已經約有40家信托公司進入消費金融市場,信托業合計開展消費金融信托余額近3000億元,業務規模持續增長。
備受關注的是,一向“高冷神秘”的信托如何切入“接地氣”的消費金融市場?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信托公司對布局消費金融業務的發展戰略存有差異。有些將消費金融業務置于公司戰略發展的高度,提升自主風控能力與主動管理能力,利用規模效應實現盈利;有些信托公司僅將其視為創新業務的一部分,旨在增加產品多樣性。
就早期玩家中信信托 而言,早在2014年就推出首款消費信托產品 ,之后又陸續推出首款互聯網消費信托、首單鉆石消費信托、首單教育消費信托。2018年中信信托主導的中信消費金融公司申請也獲得了銀保監會 批準同意。
“最開始設立消費信托的目的是為增加信托客戶的粘性,提供一些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沒有當成盈利或轉型的點。”一位接近中信信托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近幾年來消費信托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創新嘗試,到消費金融、消費貸等應運而生,品類逐漸多樣化。
信托業內人士李華(化名)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各家信托公司對消費信托這一塊業務的定位和戰略規劃并不相同。參與消費金融獲取信托管理費和其他增值服務收益,而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創造潛在收入以及改造升級公司整體盈利模式。”
李華解釋,消費信貸或者助貸業務是消費信托的主流業務,有的信托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核心風控模型和系統,通過做大這塊主流業務規模并獲得盈利回報;也有一部分信托公司將其視為客戶權益的拓展,用來增加客戶粘性,從體量來看,規模和利潤還比較小,屬于創新業務的一部分。
中鐵信托 研發部黃霄盈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消費金融信托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為消費金融公司提供貸款資金支持,獲取消費信托貸款利息。
“目前,信托公司的主流業務模式是將信托資金投放給放款機構(小貸公司等),由放款機構形成資產。”百瑞信托 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員谷曉明持有相同的看法。
他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這種方式有利有弊。‘利’的一面是,這可以有效規避TO C(面向消費個體)的風險,將其轉化為傳統TO B(面向企業)的風控邏輯,而風控重點是消費金融機構的償債能力。而‘弊’的一面是,風險小卻難以獲得超額收益,而且不能實現C端數據的積累,更多是資金的‘搬運工’。”
借力科技提高風控
業內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信托公司布局消費金融業務需要重視風控問題。而通過借助高科技,不僅可以提升金融服務業務風控水平,還有望提高產品與服務匹配效率,以及客戶體驗好感。
李華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和傳統類信托項目不同,消費金融類信托項目資產均為小額、高頻、較為分散的個人消費信貸資產,貸前需要風控決策能力,貸中需要監控和管理等能力。此外,還需要專業的人員和系統的支持來完成。
黃霄盈也對記者強調風控的重要性:“消費金融信托業務需要注意放貸流程的商業風險,包括消費金融公司貸前審查、貸后管理等潛在業務風險。在信托公司風控審批上,重點關注與消費金融公司的權責劃分和風險歸屬。另外,消費金融業務無疑會出現違約現象,因此如何在控制違約率的基礎上增加放貸量,這成為把握消金信托業務力度的平衡點。”
備受期待的是,信托公司消費金融業務能否取得實質性發展?信托從業人士對記者表示,這離不開對核心風控模型和系統的建設。具體而言,信托傳統業務是TO B業務,消費金融業務中的一部分是TO C業務。而提及盈利方面,上述人士認為在風控模型和系統完善的前提下,可以以規模效益實現“薄利多銷”。
記者注意到,2017年1月,中融信托上線“天巡”(原名牧羊犬)系統,目前中融信托消費金融業務已基本實現自主風控審批、自主支付、大數據 存儲和挖掘、貸后資金安全監控等功能;并對接央行 征信 系統,能夠實現T+1上報個人和企業征信數據。
中融信托相關部門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其風控措施,即借助“天巡”系統高科技技術,通過設定借款人準入標準(如白名單/黑名單要求、借款人年齡限制、借款金額與費率要求、貸款用途限定等),以實現對用戶授信、用信等流程控制,提高對風險控制的終審判斷能力。
“在人工智能 時代,可以依托強大的科技能力全面評估客戶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降低業務風險。”谷曉明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進一步表示。
“信托公司布局消費金融信托業務需要注意業務風險、操作風險,尋找最佳風險收益平衡比和謹慎選擇合作機構。無論以何種模式參與消費金融,客戶資金的使用和客戶風險的審查都是信托公司需要監管控制的。”
市場前景樂觀
消費金融信托的發展前景如何?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持樂觀態度。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曾表示,就優勢方面來說,信托公司持有的金融牌照在當下的大環境中具有明顯優勢,尤其是信用加持的募集資金能力和集團整合協同效應都遠超普通第三方理財平臺 。
李華告訴記者:“消費金融行業盈利離不開其獲客能力、風控能力、資金能力及運營能力。信托公司的優勢在于在于資金能力。”
黃霄盈也看好消費金融信托業務前景:“從整個市場前景來看,尤其是千禧一代成為消費主力之后,消費習慣為‘及時享受’、‘提前消費’,我國消費金融市場體量還會增大,信托公司消費金融業務市場前景樂觀。”據麥肯錫相關調研報 告,預計2020年消費信貸總市場規模達到45萬億元。
關于更好地拓展消費信托業務,谷曉明則提出相應建議:“未來信托公司應更有效地銜接消費行業供應鏈,深入熟悉和了解各類消費場景,積極發展服務型信托,聚焦‘自主風控、資產管理、服務提供’等方面,更新人才結構(IT+),提升中后期管理能力(資產實時監控、信息披露等)以及增強自主風控能力。”
中融信托相關部門負責人從三方面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一是監管層面,隨著消費金融業務的開展,監管機構會進一步加強業務規范,并引導市場有序競;二是行業層面,隨著越來越多信托公司的加入,競爭會有所加劇,各個信托公司未來可能走出差異化路線;三是系統層面,信托公司未來會越來越重視對系統的投入和建設,通過搭建完善的信息系統,增強競爭力。